|
|
|
FPGA可测性设计的“大数据”原理
时间:2016-08-11 12:35:43
当下,最火的学问莫过于“大数据”,大数据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科学统计,实现对于社会、企业、个人的看似无规律可循的行为进行更深入和直观的了解。FPGA的可测性也可以对FPGA内部“小数据”的统计查询,来实现对FPGA内部BUG的探查。 可测性设计对于FPGA设计来说,并不是什么高神莫测的学问。FPGA的可测性设计的目的在设计一开始,就考虑后续问题调试,问题定位等问题。要了解FPGA可测性设计,只不过要回答几个问题,那就是: (1) 设计完成如何进行测试? (2) 设计出现问题,如何迅速定位? (3) 如何在设计之初就能划分故障的层次,进行问题隔离? 一般情况下,在设计的调试阶段,如果出现BUG,则需要通过嵌入式逻辑分析仪(chipscope/signaltap)对可能出现问题的信号进行抓取。这种方式,对于较大型的设计调试速度较慢(其编译时间较长,迭代速度较慢,但是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和FPGA的必备技能)。那么对于大型工程的可测试性,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手段? (1)统计计数。 FPGA设计中的统计计数不是不是什么”大数据“,只不过是些“小数据”,例如,对于网络接口来说,收到多少包,发送多少包,收到多少字节,发送多少字节。 对于一个模块来说,收到多少次调用,或者发起多少次操作。对于读取FIFO的数据流操作,从FIFO中读取多少frame(帧),向后级FIFO写入多少帧。 这些计数,毫无疑问都是需要占用资源的,但是占用这些资源是有价值的。通过这些计数,设计可以通过总线接口供外部处理器读出。于是一张FPGA内部设计的“大数据”图形就显现出来了”。
|